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與兒童出血有關的疾病常識

出血是兒童較為常見的症狀,發現寶寶出現鼻出血或皮膚上的出血點,往往引起家長的恐慌,而出血有時也的確與一些嚴重疾病有關,應引起家長足夠重視。

1、 首先應該區分是局部因素還是全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引起的出血。例如,鼻粘膜乾燥、炎症引起的鼻出血;牙周炎導致的牙齦出血;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嘔血、黑便;腎臟疾病所致的血尿等等。出血性疾病是指由於人體正常止血功能障礙引起出血傾向的一大類疾病,包括遺傳的、先天的和後天獲得的。人體正常的止血功能主要取決於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三大因素,任何一方面的異常都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出血。病因不同,治療原則也不同,只有明確病因,才有可能達到有效的止血。通常我們把出血性疾病分為三大類:惑。1、 血管異常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維生素C缺乏症、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某些嚴重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流行性出血熱等。

2、 血小板異常性疾病:

(1)血小板量的異常:如原發性或各種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減少也可能是白血病患兒出血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增多症也可導致出血。

(2)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藥物因素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礙等。
3、 凝血-抗凝血功能異常:

(1)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

(2)抗凝血物質增多: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出血性疾病通常有以下特點:無誘因的出血或輕微外傷後出血不止,常反覆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出血部位可廣泛,也可局限,但皮膚、粘膜常為主要發生部位,家長應仔細檢查孩子的全身,尤其是下肢和受壓部位皮膚。皮膚瘀點與充血性皮疹的區別在於,瘀點用手指按壓後不會退色,而充血性皮疹會瞬時地褪為正常膚色。發現孩子有出血傾向,應及時去醫院就診,配合醫生的檢查,以便及早診斷。

兒童中出血性疾病中最常見的是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也叫特發性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特點為自發性皮膚粘膜出血,血小板減少。目前認為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與血小板相關抗體有關。

本病可分為急性、慢性、復發性三型。兒童多為急性型。大多數患兒在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現為皮膚大小不等的瘀點、瘀斑,遍及全身,四肢為主。常有鼻衄、牙齦出血。偶有便血、尿血、嘔血或顱內出血。血小板計數常<50x109/L,甚至<20x 109/L。本病預後多數良好。急性型患兒多在4-6個月內痊癒,但有約20%轉為慢性或復髮型。

治療原則:避免外傷出血。起病急、出血輕、血小板輕度減少者,可不用藥物治療。出血嚴重者,可採用激素和(或)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嚴重出血危及生命者,輸注血小板。慢性難治病例可用免疫抑制治療或行脾切除。應該瞭解以上治療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的根本目的在於防止出現危及生命的嚴重出血。
注意事項:

1.注意識別出血徵象,如瘀點、黑便,注意失血量、觀察面色,發現出血應立即就醫複查及治療。

2.對出血不止部位可採取壓迫止血方法,鼻出血時可用手指按壓鼻翼根部,並讓孩子坐起來。仰臥位不僅不利於止血,鼻血從後鼻孔流下,還有發生窒息的危險。

3.避免外傷:不要玩銳利玩具,限制劇烈活動,以免外傷出血。不使用硬質牙刷、不挖鼻孔、不要吃堅硬或多刺的食物。

4.盡量安撫孩子,消除對醫院和醫生的恐懼心理,以免哭鬧、躁動造成出血加重。

5.預防感染 ,避免去公共場合。以免引起病情加重或復發。

6.避免使用具有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其他各類出血性疾病治療原則不同,但以上注意事項也都是適用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