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佝僂病各期有何臨床表現

佝僂病多見於3月一2歲小兒.主要表現為正處於生長中的骨骼的病變、肌肉鬆弛和神經興奮性的改變。佝僂病的骨骼改變常在維生素D缺乏後數月出現,患有骨軟化症孕婦的母乳餵養兒可在出生後2個月內出現佝樓病症狀。重症佝僂病患兒還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礙,並可影響智能發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臨床上可分期如下:

  (一)初期 多見於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的嬰兒,主要表現神經興奮性增高,如易激惹、煩惱、夜間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頭皮而搖頭出現枕禿等。這些非特異性症狀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的參考依據。此期常無骨胳病變,X線骨片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血磷降低,鹼性磷酸?正常或稍高。

  (二)激期 維生素D缺乏的嬰兒如不經治療,症狀會繼續加重,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鈣、磷代謝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變。<6月的佝僂病嬰兒以顱骨改變為主,顱骨薄、前鹵邊緣較軟,檢查者用指尖輕輕壓迫枕骨或頂骨的後部,可有壓乒乓球樣的感覺;6月齡以後,儘管病情仍在進展,但顱骨軟化逐漸消失、額骨和頂骨雙側骨樣組織增生呈對稱性隆起,至7-8個月時變成“方盒樣’頭型即方頭,嚴重時呈鞍狀或十字狀顱形,頭圍也較正常增大。“方盒樣”頭應與前額寬大的頭型區別。胸廓骨骼改變多見於1歲左右患兒,肋骨骨?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捫及圓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稱佝僂病串珠(rachitic rosary);肋骨?部內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如胸骨劍突部向內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著處的肋骨受牽拉而內陷,形成一道橫溝,稱為郝氏溝(Harrison groove),這些胸廓病變都會影響呼吸功能。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佝僂病手、足鐲;由於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鬆弛,小兒雙下肢在開始站立與行走後因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正常1歲內小兒亦可有生理性彎曲和輕微的姿勢變化,如足尖向內、或向外等,以後會自然矯正.須予以鑒別。患兒在會坐和站立後,因韌帶鬆弛可致脊柱畸形。嚴重低血磷導致肌肉糖代謝障礙,使全身肌肉鬆弛、乏力,肌張力降低,坐、立、行等運動功能發育落後,腹肌張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兒腦發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條件反射形成緩慢;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貧血常見。此期血生化檢測除血清鈣稍低外,其餘指標改變更加顯著;x線長骨片顯示骨髓端鈣化帶消失,呈杯口狀、毛刷樣改變,骨?軟骨帶增寬(>2mm),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幹彎曲變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臨床症狀。

  (三)恢復期 患兒經治療和日光照射後,臨床症狀和體征會逐漸減輕、消失;血清鈣、磷濃度逐漸恢復正常,鹼性磷酸?約需l-2月降至正常水準;骨?X線影象在治療2-3周後有所改善;出現不規則的鈣化線,以後鈣化帶緻密增厚,骨質密度逐漸恢復正常。

  (四)後遺症期 嬰幼兒期重症佝僂病可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見於>2歲的兒童。無任何臨床症狀,血生化正常,其骨?幹?端活動性病變不復存在。
返回列表